疫情下店好开钱难挣 逆势扩张的酒店集团在想什么?

  • 分类:行业新闻
  • 作者:里屋里
  • 来源:里屋里
  • 发布时间:2021-12-01 09:47
  • 访问量:

疫情后,单体酒店独木难支,格林、万豪、洲际等却正热火朝天忙着开新店。进场圈地的大多是酒店集团,他们或是财力雄厚,或是主营轻资产,资金压力小,希图在行业震荡中加速抢占市场。不过,输出品牌的背后也充斥着酒店人才矛盾加剧、投资方盈利难的现象。此外,小米等非酒店玩家也正以投资等方式进入赛道。可以预见,在疫情完全结束前,硝烟仍旧难散。

 

加速跑马圈地

 

有人割肉也要离开,有人拼命砸钱进场。

疫情后,各类酒店的生存现状越发两极分化。单体酒店独木难支,部分品牌加盟商也是叫苦连天,靠隔离生意维系着生存。新兴业态,如电影酒店、电竞酒店等在初期积累热度后,也逐渐趋向冷静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酒店集团的逆势开店就更加耐人寻味。

11月16日,格林酒店集团公布了截至2021年6月30日未经审计的第二季度财报。数据显示,仅第二季度格林就新开了201家酒店,其中奢华和中高端酒店占比22.4%;新开直营店20家,其中中高端酒店占比40%。此外,格林酒店还在今年4月份声称要三年内在江西打造100家酒店。除了数量,中高端酒店比例的增加也显示了格林酒店未来的布局野心。

锦江也是今年的酒店“新生儿”大户。根据锦江酒店发布的2021年第三季度报告,2021年7-9月,锦江酒店新开业酒店485家,开业退出酒店59家,开业转筹建酒店56家,净增开业酒店370家。其中直营酒店增加1家,加盟酒店增加369家。和锦江新开酒店数量相当的还有华住。根据该酒店集团11月24日公布的Q3财报,三季度华住在中国新开酒店481家,在营酒店达7345家。

除上述酒店集团外,动辄新开百家店的还有首旅如家。新旅界了解到,首旅如家第三季度新开店数量为325家,其中直营店8家,特许加盟店317家。经济型酒店新开店40家;中高端酒店新开店数量为70家;轻管理酒店206家。

和以百为单位开新店的酒店集团相比,洲际开店的目的就更明显。据悉,洲际酒店集团计划于2021年12月在北京冬奥会举办地崇礼新开两家酒店。在业内看来,冬奥会+滑雪热让崇礼附近的高端酒店一房难求,洲际在此时加码布局,巩固市场份额的意图已经十分明显。

 

 

逆势开店所为何?

 

很多时候,开新店不只是酒店集团自己的事。

整理数据,合并同类项后不难发现,大部分酒店集团开新店的模式多为加盟或轻管理。如锦江,新开370家酒店,直营只有一家,其余均为加盟;首旅的300余家新店里,直营店也仅有8家。

酒店集团的轻资产输出其实很常见。对他们来说,加盟是“送上门”的买卖,多多益善。一方面,集团不需要任何投资就可向下沉市场、热门目的地引进,扩大自身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,培养消费者的惯性思维;另一方面,酒店集团还可向小业主等投资者收取加盟管理费、特许经营费等。即使是降价拉投资,只要不会损伤自身品牌形象,都是稳赚不亏的买卖。

不过,若将目光转回投资方,疫情对酒店业绩打击如此严重,为何还有大量加盟商“下饺子”一样往里进?

在湖南,老胡(化名)就是刚刚加入某酒店集团的一员。“大家都以为,疫情之后应该是品牌方来求加盟商,但现实是,很多加盟商主动向酒店集团靠拢。没办法。很多加盟商都是小本买卖个体经营,疫情前就已经租赁了物业付了装修,钱投下去了,不开业,拖的越久,损失就越大。但疫情对酒店消杀和环境的要求变高,住客更不认杂牌子了。没有响亮的名头,都不好和社区谈做隔离酒店。所以这笔'冠名费',必须得交。”老胡称。

和老胡一样的加盟商还有很多。除了“等米下锅”的商家,还有一些加盟商在疫情之后难以为继,选择了加入酒店集团,完成低/中端向中/高端酒店的转型。在他们的介绍里,“自己做没有竞争力”、“酒店档次定位尴尬”是主要原因。

据某“18线”旅游小镇酒店负责人介绍,自己的酒店在规划初期定位就是中档,客群目标是旺季游客。为了让酒店看来起来更高级,还砸了不少钱在装修和硬件设施上。但几轮反复疫情后游客骤减,失去了主要受众的酒店一下子变的“尴尬”起来。价格上比不过经济和快捷酒店,吸引不来本地游客;自己的品牌又不知名,还不如和高端品牌合作,彻底垄断当地的高端客源市场。

此外,据华美酒店顾问机构首席知识官、高级经济师赵焕焱介绍,也有不少投资者是看中了快速发展的下沉市场。他进一步表示,在四个一线城市、15个新一线城市、30个二线城市以外,还有600多个下沉市场的城市仍有很大发展空间。疫情下的开业成本无疑更低,投资者选择此时加入战场,也有一定道理。

 

 

隐忧仍存

 

几家欢喜几家愁。有的酒店集团快速扩张,也有集团猛踩刹车,审视市场现状。

以万豪酒店集团为例,从今年万豪的布局来看,该酒店也开始逐步下沉到三线市场,试图“农村包围城市”。不过,先不提这些地区现存的品牌竞争,究竟当地消费者具不具备高端酒店的消费能力?若疫情迟迟难散,本地客源又相对疲乏,该如何保证个体运营商的利益?毕竟,由于品牌及收益没有达到业主预期和酒店承诺,而选择解约退出的也并非个例。

值得一提的是,业主及品牌方的撕扯也一直是业界争议的焦点。新旅界从某加盟酒店员工处了解到,该酒店此前是由当地政府及下属景区自行运营。后期为提高酒店知名度,纳入了某国际品牌旗下。除了每年较高的品牌费,酒店的管理班子也是由集团任命,酒店买单。

“这些管理团队完全是按照品牌的组织架构,而不是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分配。有时候一个人员不复杂的酒店,也会有很多‘经理’、各种‘官’,几个领导带一个‘兵’的现象十分常见。”上述员工称。当然,管理层的薪资也会是普通员工的几倍甚至是十倍,明显高于当地及同类型酒店均薪,大大提高了酒店的人力成本。而那些薪资较低的刚需岗位,如做房、后厨等,又迟迟招不到人手,员工之间的矛盾与日俱增。赚不到钱,经营者和品牌方的隔阂也就产生了。

酒店还是很缺人才的。有业内人士直言。尤其是现在,很多酒店都是在亏损着在开店,为的就是进一步占据市场,等疫情过后还能保持一个良好的份额,留住现有客户。但是现在的行业已经开始向多元化发展,更多玩家进入赛道,包括近期小米投资尚美酒店,科技+能给行业带来多大改变,从业者也是一个懵懂的状态。“但可以确定的是,竞争多元化对于酒店集团来说是好事。未来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会借此脱颖而出。”赵焕焱称

相关案例

联系我们

官方微信公众号

二维码
15109231482
2591142874@qq.com
  • 微信公众号

    微信二维码